倾尽一城花 只为奠一人 未知 2025-02-11 13:27

2月6日,为祖国核潜艇事业隐姓埋名30年、作出卓越贡献的黄旭华院士因病逝世,让无数人悲痛不已。

黄晓明发文悼念

今天(10日)上午,黄老遗体送别仪式将在湖北武汉举行。

武汉市民陈先生早上7时从徐东出发,来到七一九研究所黄旭华院士吊唁厅外,隔着围墙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20多年前,陈先生曾在海军东海舰队服役,他说:“当年,每次出任务回来,都感觉我们的祖国非常强大,也是有了黄老这样的功勋研制了先进的武器,才让我们腰杆更硬!”
 
清晨,来自青岛的军事发烧友王清强来到七一九研究所,向黄老鞠躬悼念。
 
他说,黄旭华院士设计的我国第一代核潜艇退役后就在青岛海军博物馆展出,他每年都会去青岛海军博物馆参观那艘核潜艇。“黄老逝世,我一定要来送老人家最后一程。”
 
隐“功”埋名三十载,终生报国不言悔。

 

武昌殡仪馆内,青松翠柏,摆满悼念的花圈。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延年,包括李德仁在内的众多院士也敬献花圈悼念黄旭华院士。
 
据工作人员介绍,从昨天晚上起便陆陆续续有鲜花送至现场,其中凌晨送来的不在少数。
 
据统计,在2月8日、9日两天,预约前往吊唁的总人数有9000多人。直到2月9日晚9时多,记者在现场看到,仍然有市民自发赶来,送别黄旭华院士。
 
撒贝宁及家人敬献花篮
 
宁夏、重庆、江苏、东北……鲜花来自全国各地。其中一篮鲜花署名江苏宿迁,记者联系上送花的网友,他叫张艳青,他说,自己是军事迷,了解我国核潜艇发展历程,正是因为有了黄旭华老一辈科研人员的奉献,才有了如今国防力量的强大,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安宁与和平。
 
在吊唁现场,一位快递小哥送花之后,并没有着急离去,而是向黄旭华的遗像三鞠躬,表达深深的怀念。
 
还有一位前来送花的骑手告诉记者,接单时,他看到配送地距离7公里,觉得太远了,不想送。但当他发现是给黄旭华院士送花的订单,毫不犹豫地接了单,“给黄老送花,再远也得送。”
 
在花的海洋中,一艘用积木拼成的潜水艇模型,格外引人注目。这是一位来自襄阳的青年,为了表达对黄老的敬意,连夜拼制而成。潜水艇的旁边,还放着一本《海底两万里》,这本书的主角,是一位潜艇艇长。
 
记者在现场看到,众多的鲜花中,有署名撒贝宁及家人的鲜花。
 
2016年的央视《开讲啦》节目中,黄旭华以92岁高龄发表了长达50分钟的演讲。黄老在演讲中公开了自己隐姓埋名30年的经历,甚至未能见父亲最后一面,令全场动容。
 
节目中,黄旭华回忆了科研团队在“三无”(无资料、无专家、无设备)条件下,用算盘和计算尺完成核潜艇数据计算的艰辛历程。他提到,1988年亲自参与南海300米深潜试验,写下“花甲痴翁,志探龙宫”的宣言,开创了总设计师随艇深潜的先例。
 
期间,主持人撒贝宁多次眼含热泪,称这是“最震撼人心的一场演讲”。他说:“黄老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国之脊梁’。”
 
在吊唁现场,还有一束署名为“核潜艇36棵青松”的鲜花。
 
这个名字代表的,是中国核潜艇部队光荣历史的起点。“36棵青松”是1969年,中国海军从4个常规潜艇支队和一个护卫舰支队精选出来的36名官兵,也正是以他们为骨干的第一支核潜艇艇员队,驾驶着中国人自主研制的核潜艇,犁开了第一道历史航迹。
 
送别,是为了更好地前行。让我们再读一次他的故事。
 

01
因为他的努力
中国有了核潜艇

 

1970年,中国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下水。

 

1974年8月1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被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至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从1958年组建团队到1970年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试航,只有短短不到13年的时间,这对于经验全无的中国简直就是一个奇迹。而直到今天,全世界公开宣称拥有核潜艇的国家也只有6个。

 

 

这一系列荣誉背后,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名字——黄旭华。他是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02
隐姓埋名、居于荒岛30年
你可能体会背后的寂寞?

 

“1958年春的一天,研究所通知我到北京开会,我什么都没带就去了。到了北京才知道,我们不回原单位了。”

 

黄旭华甚至没有来得及跟父母家人告别,就孤身一人来到了北京。和黄旭华一样被通知到北京“开会”的共有29人,都是舰船方面的专门人才。他们成立了代号为“19”的研究所,年轻的黄旭华被任命为核潜艇研制总工程师。
 
 
研究核潜艇得去海上,因为机密和危险必须远离人烟。从此,黄旭华与父母联系的方法就只有一个编号为145的内部信箱。
 
在海上奔波了几个月后,我们在黄海和东海的中国海域分别选择了一个荒凉的小岛,小岛都没有名字,只有编号,在地图上也查不到。为了保密,不通邮,不通电话,偶尔只有经过伪装的民船靠岸送给养和信件。我告别了新婚的妻子,带着团队到岛上扎下了根。
——黄旭华
△黄旭华早年工作时的照片
 
他们常年生活在荒岛上,“条件非常艰苦,整年都是风沙弥漫。”而比环境更艰难的是,核潜艇的研发举步维艰。
 
03
从无到有
你可知背后的艰辛?

 

当时的研发究竟有多难?

 

所有人都没见过核潜艇,缺乏人才和专业知识,手上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的技术资料。直到有人从国外带回两只儿童核潜艇玩具模型,团队才总算有了实物参数。

 

通过计算和对比,‍‍‍‍‍他们发现玩具模型与搜集到的媒体资料数据相吻合,这让所有人信心大增。正是靠着拆解这两个核潜艇模型,科研队伍坐实了资料内容‍。

 

黄旭华在建造现场

‍‍‍‍‍‍‍研制的每一个环节几乎都是一次挑战。当时没有电脑,所有数据只能靠算盘和计算尺,大家常常为了一个数据,日夜不停地计算,争分夺秒。

黄老笑言:“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关键数据,大部分都出自那把算盘。”

△研发核潜艇时用的算盘

核潜艇是在深水中运动的武器库和战斗堡垒,一个3000多吨重的钢铁圆筒要像鲸鱼一样在几百米深的海底遨游,必须集成航海、导弹、计算机、核反应堆等几十个专业学科才能制造出来。

 

核潜艇牵涉到五万多个台件、几千米长度的管道电缆、一千多吨的钢材,令人骄傲的是,中国第一代核潜艇上所有的材料和设备都是自己制造的。

04
远离家人骨肉
你可能感受背后的痛苦?
 
对于父母,黄旭华一辈子都满怀内疚。1957年,他回老家过春节,母亲拉着他的手说:“我和你爸也老了,你们要经常回来看看……”他点头答应。
 
可从1957年到1986年,整整三十年,他再也没回过家。
 

父母多次写信问他:在北京哪一个单位?到北京去干什么工作?他只能选择一直闭口不答。

△黄旭华和母亲
 
由于不能在父母身边尽孝,黄旭华每逢年节都会给老人寄去十元钱,以此表达孝心。可父亲生气地把钱退了回去,姐姐也写信骂他,“越大越不懂事”。面对家人的误解,黄旭华只能独自一人默默承受。
 

后来,黄旭华的父亲因为脑梗到北京看病。但一家人除了145号信箱外,完全没有黄旭华的其他联系方式。等半年后黄旭华收到信时,父亲已去世多日……

 

1987年,黄旭华给母亲寄去一篇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到这时,母亲才终于知晓“不孝”儿子沉默三十年的秘密。她一而再、再而三地阅读这篇文章,看完满脸泪水,自豪不已。
 

 

2014年,黄旭华当选了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在颁奖现场,他动情地说:“若干年之后,我的工作可以公开了。我在父亲的坟前说:‘爸爸,我来看你了,我相信你也像妈妈一样地谅解我。’”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黄旭华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这是“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给黄旭华的颁奖词↓↓
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
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
三十载赫赫而无名,花甲年不弃使命。
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对于妻子孩子,黄旭华充满了感激与亏欠。他和妻子李世英1956年结婚,先后有了3个女儿。

 

他离开家后,妻子用瘦弱的肩膀,默默支撑起整个家。老伴儿将他称作“客家人”,每次黄老从单位回家小住,李世英就打趣他说:“又回家做客了?”
 
连孩子们也跟着起哄:“爸爸又回家出差了?”
△ 黄旭华全家福

 

正是因为妻子默默地照顾好一个家,黄旭华才能专心致志于核潜艇事业。他总对旁人说,自己欠了妻子一辈子,感谢她无怨无悔的付出。

 

 
05
深潜300米
你可能想象向死而生的勇气?
 

1988年,新型号的潜水艇在研制最后阶段必须进行极限深度的深潜试验。

 

深潜试验风险很大,任何一条焊缝、一条管道、一个阀门若承受不起海水压力,都会造成艇废人亡。试验之前,有人甚至给家里留了遗书

 

黄旭华拿出了科技人员的自信与勇气:“我跟你们一道下去!我是总师,不仅仅要为这条艇负责,更要为艇上170个乘试人员的生命安全负责。”

 

核潜艇开始以50米、10米的速度下潜,后来陆续5米、1米慢慢越潜越深,快到300米时,潜艇顶壳承受着巨大的水压,多个位置咔咔作响。

 

这样的声音,在水下300米深处,听起来令人毛骨悚然。而黄旭华镇定自若,指挥试验人员记录各项有关数据,直至最后胜利。

 

△ 黄旭华(后排左一)同参与深潜试验的科研人员合影

试潜成功!不会作诗的黄旭华,激动地写下: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这次深潜试验,黄旭华的眼底、耳朵和牙龈都因承受压力过大而渗出了血……

△ 深潜归来

从此,中国核潜艇劈波斩浪,遨游在深蓝的大洋之中,为保卫祖国和世界和平,释放出巨大的震慑力。

 

在黄旭华的带领下,我国仅用了13年时间就走完了美苏至少要用30年才能走完的核潜艇研发之路。

△第一代核潜艇工程四位总师合影(左起赵仁恺、彭士禄、黄纬禄、黄旭华)
 
06
这一切的一切
都只为了——中国
 

1926年,黄旭华生于广东海丰县。他从小的志愿是学医,继承父母的意愿——治病救人。可时代洪流将他人生计划全盘打乱。小学时,七七事变爆发,年少的黄旭华开始思考:

为什么日本鬼子敢这么猖狂,想登陆就登陆,想轰炸就轰炸?为什么我们中国老百姓不能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却要四处逃难、妻离子散?这正是因为中国太弱了,弱国就要受人家的欺凌,受人家的宰割。我要学航空,学造船,将来我要制造飞机保卫我们国家的蓝天;或者我要制造军舰,抵御外国从海上进来的侵略。
——黄旭华
1959年国庆10周年,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来到中国,我国政府向他提出研制核潜艇的技术问题,然而他傲慢地拒绝了这个要求。寄希望于苏联老大哥援助的梦想完全破灭后,毛主席发出了誓言: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正是这句话,黄旭华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核潜艇事业。
 
后来,90多岁高龄的黄旭华每周都要在719研究所带上眼镜和放大镜,工作5个半天。他说,自己要做年轻人的“啦啦队”,为他们加油鼓劲,必要时出个点子。什么时候退休不知道,身体还可以干几年。
 

在上海交通大学120周年校庆时,90多岁的黄旭华演讲时,推开了为他准备的椅子,全程站着完成演讲,这让在场的所有人润湿双眼。

 

 
有人曾问他,祖国是什么?
 

黄旭华这样回答:“列宁说过的,要他一次把血流光,他就一次把血流光;要他把血一滴一滴慢慢流,他愿意一滴一滴慢慢流。一次流光,很伟大的举动,多少英雄豪杰都是这样。更关键的是,要你一滴一滴慢慢流,你能承受下去吗?国家需要我一天一天慢慢流,那么好,我就一天一天慢慢流。”

我们核潜艇阵线广大员工,他们呕心沥血、淡薄名利、隐姓埋名,奉献了一生最宝贵的年华,还奉献了终生。如果你们要问他们这一生有何感想,他们会自豪地说:这一生没有虚度。再问他们你们对此生有何评述,那他们会说:自己是中华民族的儿女,此生属于祖国,此生属于事业,此生属于核潜艇,此生无怨无悔!
——黄旭华
 
向黄旭华院士致敬!
 

来源:央视新闻 极目新闻


广西一高中教师被举报性侵 警方

2025-02-11

倾尽一城花 只为奠一人

2025-02-11

重庆最惨拆迁户房子被压桥下?假

2025-02-11

上海一小区全栋208户仅一部电梯可

2025-02-11

南方人家里又变水帘洞了

2025-02-11

人民最需要什么我们抓什么

2025-02-11

头等舱乘客登机牌被撕 丽江机场

2025-02-10

黄旭华吊唁现场这束花落款令人泪

2025-02-10

“内鬼”刘艳红主动投案

2025-02-10

多地多部门合力应对寒潮天气

2025-02-10

中国“冰雪热”传遍大江南北

2025-02-10

总书记擘画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

2025-02-09

湖南一银行发生爆炸?谣言

2025-02-08

谱写新的冰雪华章

2025-02-08

重庆“土豪”在屋顶撒钱?不实

2025-02-07

乌尔善被网友告到天庭

2025-02-07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逝世

2025-02-07

且行且思谋新篇

2025-02-07

行程万里 文韵悠长

2025-02-06

高速免费最后1分钟 司机狂按喇叭

2025-02-05

开年鼓劲 总书记那些点睛用典

2025-02-05

流感治疗抓住“黄金48小时”

2025-02-04

本周休2上4休1

2025-02-04

反制!中国对美加征关税措施公布

2025-02-04

总书记的黄河情

2025-02-04

湖南永州通报罐车侧翻致泄漏

2025-02-01

和总书记一起感受浓浓年味

2025-02-01

百姓冷暖系心间

2025-01-31

高铁一公里耗一万度电?假

2025-01-30

舅舅送一车新年礼 外甥女却笑不

2025-01-30

幸福生活 人间美景

2025-01-30

各地全力保障春运畅通安全

2025-01-27

美副总统:40年了美国一场仗都没赢

2025-01-27

春节 再做回小孩

2025-01-27

春节年轻人爱买超小克重黄金

2025-01-27

总书记新春足迹里的惦念与祝愿

2025-01-27

春节里 习近平一直的牵挂

2025-01-26

南极冰山中出现失踪的前苏联科考

2025-01-24

0.01克黄金手机贴热销 金店延迟放

2025-01-24

心系人民 岁寒情暖

2025-01-24

郑州有人跳桥被火车撞亡?谣言

2025-01-23

广东1岁男婴吃果冻窒息身亡

2025-01-23

公安网安|净网2024取得显著成效

2025-01-23

县长送了50万不到1个月成县委书记

2025-01-23

2025春运细微处见暖意

2025-01-23

确保受灾群众温暖过冬

2025-01-23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着火系谣言

2025-01-22

警惕!今年第一场大寒潮或波及全

2025-01-22

江西“最强钉子户”:后悔没答应

2025-01-22

和人民在一起

2025-01-22
展开全文